7月31日,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AWS全球技术峰会上,AWS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张文翊首次公开亮相。大约三周前,她成为AWS大中华区新任“掌门”,负责AWS整个大中华区的业务运营,包括销售、市场营销和工程项目,并直接向AWS CEO Andy Jassy汇报工作。
在大会现场,张文翊这样表达了AWS之所以成为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第一的五大优势:技术领导者的云、注重安全和隐私的云、覆盖全球的云、全球最佳商业实践的云、Day 1赋能行业Builder的云。
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从多家市场机构了解到,各方数据均显示,AWS占全球云计算基础设施市场的份额超过30%,甚至大于第二名与第三名之和。但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《2018年IT服务市场报告》显示,阿里云在亚太区云计算市场份额达19.6%,超亚马逊(11.0%)和微软(8.0%)市场份额的总和,阿里云已连续两年成为亚太市场第一。此外,IDC最新的报告数据显示,全球十大IaaS服务商中,中国云计算厂商占据其中4席,市场增速亦非常明显。
可以预见的是,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,阿里云、腾讯云、金山云为代表的国内云厂商将与AWS形成更激烈的竞争。
中国市场需求生变
AWS发布之初,仅有Amazon EC2和Amazon S3两项全功能的服务。而张文翊则在此次峰会现场透露,在2018年,AWS共推出1957项新的服务和功能。
在中国市场,从企业“是否选择上云”,到“部分业务、数据上云”,再到今年7月阿里云喊出“全面上云拐点已至”,历经约十年的变化,不仅说明云的趋势,具体在云计算企业提供云服务时,企业客户的具体需求也正在变化。
“互联网企业是最先接受云的,而且有的时候云对它们来讲是唯一的选择,包括很多SaaS类的一些应用,都是非常开放的。现在看到的最为活跃、创新方面最为积极的应该是零售、快消这些行业,在中国,我们对电商包括互联网技术的接受度应该是走在全球最前面的,而且快消、零售等这些行业又恰恰是在整个前沿,所以目前在云的接受上,快消行业对云的接受度逐渐变得非常高。这也包括很多快消等行业周边电商的平台,基本都是往云上在靠。”凯捷中国副总裁兼首席销售运营官童成刚这样对记者说道。
童成刚告诉记者,像传统的能源、电力、金融领域,由于对云的安全性、技术的成熟度方面有非常多的考量,所以对云化的进展相对比较谨慎,但是也会把一些非核心的周边的应用开始在云上做一些尝试,因为对于这些类型的企业,技术上的尝试和储备有战略意义。
“最近几年,我们发现在跟企业级客户沟通的时候,他们开始关注一些所谓新技术领域带来的变化,比如说敏态开发、敏捷性的业务。”富通云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志新说,“大概是上周,我们公司的金融BU的同事反复沟通,在客户那边听到了他们开始先是欢迎公有云,尤其是欢迎国际品牌的云厂商。我们应该知道,金融客户此前其实是最抵触云计算的,尤其是公有云。”
此外,对云计算一直持开放态度的互联网企业,亦对IT技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,逐渐分化出“前台”“中台”“后台”之分。
记者从多家互联网企业了解到,自2018年以来,“技术中台”一词频频出现,甚至有部分企业成立了专门的中台团队。据悉,日常中提到的前台多是指与企业终端用户直接产生交互的业务平台,比如日常使用的APP、门户网站等,要求机动灵活,能对用户的需求作出最快的反馈;后台则是指企业各个后端管理系统组成的支持平台,比如企业内的数据库、各个运维系统(如ERP、CRM系统)等,强调稳定。
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,企业更加需要保持后台系统的稳定,而前台系统因为要迅速满足相应用户的需求,所以就会有大量的新业务需求被加到前台系统中,这就导致很多企业都做了重复的工作,而且前台系统也越发膨胀,对用户的相应能力也变慢了。所以在企业运行中两者就出现了衔接不畅的问题,为了确保前台、后台既能更好地独立工作,又能协调一致做好衔接,就衍生出了“中台”这一概念和需求。
“中台完全是中国特色的事。刚推出的时候,越专业的人士越反过来问‘中台是什么鬼’,但是现在大家普遍接受‘中台’这个词了。”AWS首席云计算企业战略顾问张侠说,“这个东西和云这边稍微对应一下,传统上云大家分为IaaS、SaaS、PaaS,大致上是对应PaaS的东西,但是为什么不叫PaaS呢?因为讲中台的时候,其实并没有讲它是云还是本地,所以它其实都可以,所以不能用PaaS。因为它可能是本地建的一个东西,如果是建在云上的东西,可能就叫PaaS。但如果是自己机房建的,就不叫PaaS,所以叫中台。”
合规化与本土化成出海痛点
“对于选择云,方法很简单,我们的方法是从客户的业务实际需求出发,最后是用数据说话。”在采访中,徐志新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:“我这边有一个零售快消的客户在国内,他们是某云厂商的多年客户,因为他们要在海外拓展市场,建立海外工厂。最早他们是去日本,客户首先表示想要更换云厂商,因为常年使用的该云厂商在那边不合规,所以他让我在AWS、微软和华为三个中间选择,最后从实际POC的效果看,AWS的性能最好,价格最终不比其他的贵。”
“这只是第一步。特别让我惊讶的是使用以后,用户现在开始跟我沟通,准备在未来的两年中要把国内业务也迁到AWS上,用户说不希望自己的IT人员去运维两套架构完全不同的系统。虽然在云的事业中,类似标准差不多,但接下来要拓展的是中东、北美和非洲三个地区,这样看来海外一定都是AWS,我不可能只把中国本部这边留在原来的云平台上,所以现在他让我们帮助设计迁移计划。他让我们提供可选择的云服务商的时候有一个要求,希望在日本、中东、北美和非洲加上中国大陆提供的产品是一致化的解决方案。一致化的技术支持能力,还要求有当地的语言支持,这个是我印象当中其他的公有云不太能提供的。英语都没有问题,但是中东和非洲这两个地区就无法满足本土化需求,因为我们的客户说要在当地招本地员工,不能确保一定能听懂英语,所以要求的是当地语言的技术支持,这一点AWS在当时的选择中占了很大的优势。”徐志新如是说。
在采访中,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,除本土化落地的痛点外,中国云厂商的出海之路还面临着合规性的硬门槛问题。
“首先是国外的法规、当地的政策和人事等方面,这些因素对于过去中国的企业没有太多的经验。还有过往通过合并和并购的方式扩张,也遇到过很多困难,这就需要对当地的政策法规和相关资源有一定了解的企业进行辅导。另外,又要保证全球化的标准,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需要既能够满足当地业务的开拓,还需要能满足自己总部管理的模板。”童成刚说。
来源:中国经营网